第47章 长安风云(2 / 2)

李隆基听完一个官员的奏报之后,然后朝着李林甫问道,此时李隆基已经六旬之多,心力不胜当年,很多事情都不想去过度费神,只要不是威胁到他皇位的事情,他一般都会交给李林甫。

于是百官也就习惯了刚才皇帝的那句话了,李林甫随后就会迅速站出来,然后将处理的办法说出,李隆基往往都会频频点头,然后再说道:“此事就按照相国说的办。”

一众小事完事之后看,李隆基的精神还很好,看到精神不错的李隆基。

于是李林甫才站了出来,朝着李隆基说道:“启禀陛下,陇右军大胜吐蕃白狼卫两万人,立下大功,不日陇右军众将就要来到长安,兵部对于封赏之事一直都没有定夺,还望陛下明示。”

李隆基自然是没有忘记此事,皇甫唯明的奏章他看了也不只一遍,心中大喜。

今天心情好,听了李林甫的奏报之后,李隆基决定就把这件事情定下来。

随后李隆基说道:“这件事情全部交由李相国去办,兵部按照皇甫唯明上报的奏章上面的军功大小,制定封赏事宜,至于皇甫唯明的封赏,酌朕再好好想一想。”

像杨成这样的小人物的封赏兵部就可以完成,至于皇甫唯明的封赏,那是李隆基的事情,兵部根本管不到。

“臣遵旨。”

李林甫心中吃了一颗定心丸了,他已经明白李隆基的态度了。

“陛下,臣有事启奏。”

这时,一直沉默的左相李适之突然开口道。

“相国有何事启奏?”

“启禀陛下,臣认为陇右军封赏众人中应该去掉一个人。”

李林甫听到这里,顿时心中一寒,同时他敏锐地观察到了李隆基的表情也有些不悦。

“陛下,亲勋翊卫羽林郎将杨成不顾鄯城上万百姓生死,一把大火焚毁鄯城,并且烧毁上百仓粮食,虽然消灭了两万白狼卫,但是过失严重,为将者当以守土安民为任,但是杨成所为已伤天理,不仅不应该封赏,反倒应该查治杨成的罪,以儆边将滥杀之风。”

李适之的夸夸其谈,说的理直气壮,但是李隆基的脸色已经铁青了。

李隆基自然知道杨成这一仗是怎么打的,但是在他看来就是几万百姓吗,还有上百仓的粮食,这些都不重要,能够打败两万白狼卫,让吐蕃屈服,这才是最重要的,况且李隆基也能够体会到杨成当时的处境。

皇甫唯明在奏折上写的清清楚楚,没有丝毫的隐瞒,就是让长安朝堂来定论的。

皇甫唯明也拿不准杨成这一仗报到了长安之后,会是大功还是大过,所以他就没有把自己加上,将这个战事的过程写的清清楚楚上报。

如果是大功,那么就是杨成一个人的,如果是大过,也是杨成一个人顶着,和他皇甫唯明没有关系。

此时皇甫唯明没有必要为了一个小小的杨成而承担任何风险。

李隆基心中很是不悦,这个李适之和之前的张九龄一般,虽然才学无人能及,博古通今,但是他们两个总是反对自己的想法,最后还要逼着自己退步才可以,然后满足他们正臣忠义的名声。

但是李隆基又不好意思发作,他知道朝中一定要有像张九龄和李适之这样的人,而且李适之还是太子的人,这一点李隆基非常清楚。

太子已经四十了,已经不在安分地做一个听话的孩子了,李隆基完全可以理解,于是任由太子折腾了一阵子,将李适之推到了左相的位置上,然后又让太子妃的哥哥韦坚当上了长安令。

这些都在李隆基的掌控之中,他知道也该给太子一些施展的机会了,同时也可以考察一下太子的识人用人的能力。

但是眼前的这个李适之虽然气度和才学都出众,但是李隆基不是很喜欢,这样的人不适合宰相之位。

可是太子阅事太少,更是没有治国经验,所以很容易被像李适之这样的文人夸夸其谈所迷惑,对他们的才学倾慕不已。

李隆基心中不免有些担忧起来,李享虽然忠孝,但是从他这两年举荐的人来看,倒是没有一个佐政之才的人,都是一些浮夸之辈。

“这事改日再议,朕乏了,散了。”

李隆基随后说道,然后就起身离开了,其实他的心中已经对杨成的事情有了决断,李隆基欣赏杨成这样的军人,冷酷果断。

……

“陛下,贵妃娘娘要陛下过去一趟。”

李隆基一下朝,一个年过六旬的老宦官就朝着李隆基说道。

“大将军,华清池修建的怎么样了?”

宦官名为高力士,身材不高,高力士开创历朝先例,掌控禁军,于是李隆基习惯称呼他“大将军”。

“陛下,老奴这两天就过去督查进展,一定保证在上元节之前完工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