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到杨成谨慎谦卑的样子,李隆基脸上依然是一副随意的平和,然后朝着杨成说道:“四郎无需忧虑,说说便是,朕不会治罪于你的。”
杨成看到李隆基依然追问,也就没有做作,然后略微停止了一下,随后朝着李隆基说道:“王使君有无罪行,还要等待审问完毕之后,取得证据了才可定论,王使君在边地军中威望甚高,稍有不慎,就可能引起边军的不满,到时候可能就有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。”
杨成自然是向着王忠嗣说话,此时让他去抹黑王忠嗣,杨成也做不出来,毕竟王忠嗣的还是令杨成非常敬服的。
听了杨成的话之后,李林甫有些不高兴,毕竟此时已经让皇帝动起了处死王忠嗣的念头,但是此时杨成的话不仅没有直言王忠嗣有罪,而且还说道要有证据,经过审问之后才可以定罪,这对于此时的李林甫非常不利,甚至可能动摇到李隆基已经下定的心思。
李隆基此时倒是大笑了一声,然后朝着杨成说道:“哈哈,好,四郎说的对,治国即使如此,没有证据就枉杀一员边关大将,必然会引起边关众将士的不满,甚至可能会激起兵变。”
随后,李隆基又看向李林甫,然后朝着李林甫说道:“李相国一定要秉公处理,不得擅用私刑。”
李林甫随后恭敬地朝着李隆基应了一声,但是心中已经对杨成的很是不满了,毕竟杨成此时虽然没有让李隆基收回对王忠嗣的审问,但是已经让李隆基说出了刚才的那些话,这也表明了李隆基此时也有些动心了,并没有完全将王忠嗣看作是一个犯人。
尤其是杨成说道最后一句话,那就是可能如果如理不好,可能会激起兵变,在李林甫看来,这句话对李隆基的影响最大,任何一个皇帝都会忌惮引起兵变的事情,如果李隆基忌讳这些,那么王忠嗣的最后定罪就不好说了。
即使那是李林甫捏造出王忠嗣的罪证了,到时候皇帝李隆基忌惮边军的不满,那时王忠嗣也不会被定为死罪的,甚至可能是会向皇甫唯明一样,留在长安,担任一个位高无权的虚职,这样也可以安抚边军将士。
但是,这样的结果是李林甫最不想看到的,王忠嗣只要不死,或者留在了长安,那么一切都是未知数了。
皇帝李隆基此时已经是六旬之年了,而且李隆基酒色超度,沉迷享乐,在李林甫看到绝对活不了多少年,到时候新皇帝登基,而且李隆基的那些儿子都是王忠嗣有关系,王忠嗣是李隆基的样子,早年就生活在皇宫中。
新帝登基之后,说不定为了安抚边军,稳定皇位,完全就有可能重新启用王忠嗣,毕竟王忠嗣的声望在边军中甚高的。
此时,李林甫看到李隆基清单平静的表情,心中也些不安了,毕竟王忠嗣可是他最大威胁,但是此时他在思考,经过杨成刚才的那句话,他是不是该改变一下对付王忠嗣的对策了。
片刻之后,杨成随着李林甫走朝着兴庆宫李隆基寝宫的大门走去,看着两人远处的背影,李隆基最后将眼神落到了杨成的身上,眼神渐渐地清冷了起来,然后又将手中的那封王忠嗣的书信拿了起来。
王忠嗣的书信中不仅提到了李光弼和郭子仪,同时也提到了杨成,并且对杨成的赞赏是最高的,但是当时李隆基并没有说出杨成的名字,因为李隆基感觉杨成应该和王忠嗣没有什么往来。
而且那时李隆基也拿捏不定,于是就没有说出杨成,而是在最后的时候,试探地问道杨成关于王忠嗣一案的看法,以此来判断杨成的心态。
杨成说的话有些不疼不痒,但是李隆基听的出来,杨成还是心向王忠嗣的,这也让李隆基心中很是不爽,虽然他认定杨成应该只是出于同情或者敬仰王忠嗣,才会说出那样的话,但是身为皇帝,李隆基已经对王忠嗣有了怨言和猜疑,那么杨成的表态支持王忠嗣,自然是让李隆基心中合适不爽得。
李隆基心中也是一阵的清冷,他之前杀王忠嗣的心已经有了,而且也绝对不会动摇的。但是杨成的话还是点醒了他,王忠嗣在边军中的威望实在是太高了,一旦处理不好,数十万边军就可能心生不满,这是李隆基绝对不想见到的。